今日社評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各級領導必須使批評和自我批評經常化、日常化,才能逐漸瞭解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笑納”了多少小權力,也才能瞭解自己與群眾已相隔多遠的距離。
  最近,各地以各級領導幹部為主要目標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繼續深入開展,領導幹部之間當面鑼對面鼓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如湖北省陽新縣常委班子成員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縣政法委書記對縣委書記說,“上主席台前,提包別人拿,茶杯別人端,難道你就不能自己拿一拿?”海南省海口市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一名常委批評市委書記說,“我覺得你身上不僅有官氣,還有匪氣,工作中存在耍派的現象。”
  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目前各級領導班子反對“四風”、查擺問題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領導幹部之間展開的批評,有的不留情面,辣味十足,反映了黨內民主的實際水平,也昭示了發展改革和制度建設的一些新思路。
  領導幹部讓別人代勞拎包,這樣邊邊角角的小問題也上了常委班子民主生活會,有網友吐槽“無關痛癢”。領導幹部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中,向拎包問題開炮是否真的無關痛癢?領導並非拿不動小小的皮包,讓別人幫忙拎包,彰顯的是“身份”。讓別人拎包這類小事,暴露出某些官員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特權思想。曾幾何時,領導幹部的行為如果和普通人產生交集,都會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官員擠公交乘地鐵屢屢成為新聞就是一例。領導親自拎包、親自打傘、親自擠公交……很多應該做的事情,領導經常性地沒有自己做或沒有親身體驗,偶爾為之則備受關註。群眾口中的“親自”,其實是對一些官員長期脫離群眾的嘲諷和批評。這個“親自”反映出領導幹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感,這個“親自”就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領導和群眾隔開。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個貼切的比喻現在已是盡人皆知。建立制度,按制度辦事,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目的是要防止行使權力者濫權,防止手握大權的官員滋生腐敗、以權謀私。其實,要防範的不僅是官員手中的大權,對從大權力中衍生出的小權力也要防範,也要關進制度的籠子。那些籠罩在特權光環下的小權力,就包括讓別人拎包、乘公車上下班、看病不排隊之類。試想,一個只是偶爾“親自”坐地鐵的官員,如何懂得百姓天天擠公交的不易?一個偶爾“親自”去醫院排隊的官員,如何懂得百姓的“看病難”?運行於潛規則之下的領導的小權力,雖然公眾對此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但這些小權力又無時無刻不在傷害著民心。只有把小權力也關進制度籠子里,才能讓官員對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讓官員解民情、知民意並真正服務於百姓。
  “八項規定”頒佈以來,中央採取一系列堅決措施,領導幹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逐步收斂,各種有形無形的利益也不斷消失。管得緊了,受約束了,風險大了,不能坐好車了,不能喝好酒了,連辦公室也要擠一擠了,於是一些官員感嘆“為官不易”、“官不聊生”。官員有穩定的收入、優厚的待遇保障,其中一些人之所以感嘆不易,是因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以權謀私,是因為各種大小權力正在逐步被關進籠子。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目前針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次問診,也是一次“治病”。各級領導必須使批評和自我批評經常化、日常化,並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認真整改。只有如此,領導幹部才能逐漸瞭解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笑納”了多少小權力,也才能瞭解自己與群眾已相隔多遠的距離。領導幹部必須剋制各種習以為常的小權力,才能完成思想洗禮,真正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充分認清和防範小權力對領導幹部的侵蝕,可以防止官員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也可以幫助他們更規範、有效地行使手中的大權力。  (原標題:官員的“小權力”也要關進制度籠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m14dmev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